全民政府,擴大參與:開拓多元管道擴大公民參與市政,建立由下而上的公民社會決策模式,從市政府局處決策到各行政區,參與地方創生、社區規劃與環境改造等議題。
2023-10-24
曾持不同意見
摘要test摘要test摘要test摘要test摘要test摘要test摘要test摘要test摘要test摘要test摘要test摘要test摘要test摘要test內容test內容test內容test內容test內容test內容test內容test內容test內容test內容test內容test
查核單位:READr2023-11-02
當時未表態
- 查核單位政見提出背景:【數據符合,但推論錯誤】123
123
- 查核單位
test-台灣人權促進會
政見提出背景:【與所查資料不符合,且推論過於簡化】另一句摘要,但結果跟上面一樣呢內容先不管
- 查核單位
READr
政見提出背景:【其他查核結果】政府再生能源發展承諾確定跳票針對政見提出背景中「臺灣持續缺乏綠電的事實」為正確訊息。
2023 年上半年臺灣再生能源發電佔比為 8.6%,不及政府過去承諾 2025 年再生能源 20% 的目標。經濟部也在 2023 年 6 月公佈最新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,預估 2025 年綠電只能佔到 15.5%,要到 2026 年才能達標。2023 年 8 月 25 日,副總統賴清德在參加活動時也承認「台灣沒有用電不足的問題,是綠電不足的問題」。
- 查核單位
READr
政見提出背景:【123】事實查核(摘要)查核內容查核內容查核內容查核內容查核內容查核內容
xuan-test
職稱
專家觀點(摘要)資料由 台灣人權促進會 提供立法委員陳椒華表示,早期彰濱工業區招商不易,經濟部為吸引廠商進駐產業園區,祭出有「006688」土地優惠方案,讓廠商承租彰濱工業區土地,並在未來可將已繳納之租金扣抵購買土地價款。
林之泉公司負責人林金連於93年進駐彰濱工業區,106年申請土地租轉購,不過他多次詢問未果後投書局長信箱,彰濱服務中心才以經濟部「產業園區閒置土地認定與輔導使用及強制拍賣辦法」第3條第1項規定作為答覆,「至少完成30%建蔽率之設廠面積,以利後續申請承租轉承購之事宜」。
吳昀慶
阿姆斯特丹研究所「都市分析、設計及工程學位」公費留學生
資料由 台南新芽 提供本次國民黨籍挑戰者謝龍介,在建設部分提出的政見,似乎較像是針對黃市長具爭議之建設部分進行回應,除檢討安平港跨海大橋一案筆者稍微認同之外,並沒有看見比值得進行評論的地方。作為一個擁有黨團的政治人物,以及多屆連任之議員,應該對於市政熟悉度更加熟稔。
吳昀慶
阿姆斯特丹研究所「都市分析、設計及工程學位」公費留學生
社福及文教體育之建設之摘要部分資料由 台南新芽 提供社福及文教體育之建設:黃市長所提之政見確實有部分呼應到人口減少的課題。包含營造「友善育兒環境」、設計「共融式特色公園」、「規劃第三處市立醫院」,這些都屬於正確方向,但也都並非新觀念。
林洲民
前臺北市政府都發局長、仲觀聯合建築事務所的主持建築師
摘要-前臺北市政府都發局長林洲民指出,前臺北市政府都發局長林洲民指出,TOD 的兩大訴求,第一是「重點開發」而非大量開發實體建案,第二則是「以公益為主」的回饋事項,「這才是符合首都該有的基本精神。」然而現行機制,和原有訴求可說是背道而馳。
然而現行北市府的 TOD2.0 中,將可開發周邊的捷運站點從 33 站增加到 93 站,連還沒通車的捷運站點也在列,範圍也從周邊 300 放寬到 500 公尺,可說是追加了大量可供開發的土地;更容許開發商還可選擇「繳納代金」回饋容積獎勵。
「當開發者得到容積獎勵,在都市發展、居住正義的前提下,臺北市要得到的回饋,絕對也不是只有代金,應該要包含,育嬰、托老、社福、圖書館、運動中心、社會住宅等回饋。」林洲民說。
他進一步提出質疑:「台北市(預算與資源)已經是全國之冠,一年的預算高達一千七百億。如果你告訴我,你要靠這些代金的挹注,能夠使市政推動得更順利。這個理由,我難以接受。」
他以木柵國發院附近的開發案為例,豪宅樓高幾乎是鄰近社宅的兩倍,建商卻只需要回饋代金,他進一步質疑,「臺北市民得到的是都市計畫要求宜居城市的公共設施嗎?還是房價飆漲的痛苦?我們的路寬、交通、公園綠地,有經過通盤檢討嗎?我們的房地產市場,要重複窮人島上的富人國這種惡夢經驗嗎?」
「高密度發展的城市,都值得我們去學習,不只是容積量和停車量。以倫敦為例,這些高密度開發案他的停車量之少,少到你不敢相信,結果我們在 TOD 的停車量是背道而馳。為什麼要 TOD ?因為你有捷運(大眾運輸),鼓勵綠色交通,結果最近這幾個案子,還增加停車量,高過法定停車數量。」林洲民直批這個做法不合理。
林洲民提到,從英國倫敦、美國紐約到日本東京,世界上有太多 TOD 的好案例。「高密度發展的城市,都值得我們去學習。」林洲民指出,以 2014 年巴黎開始推動的 re-inventing Paris,確實有因地制宜的回饋體制,但絕對不是寬鬆選項,「巴黎人可以,臺北人為什麽不可以?⋯⋯那為什麼(我們)不用這個終於要啟動的 TOD 來做臺北的好案例?」